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高山流石灘植物栽培馴化苗床,包括苗床基礎結構、栽培基質、排水系統、供水系統,苗床基礎結構包括苗床底部,栽培基質從上至下依次為表面層、營養層、下部透水層以及底部透水層,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管以及設置于苗床底部的沙溝,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合高山流石灘植物自身生長特性及生理特性,有效解決了傳統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在栽培種植該類植物方面的缺陷,對于在高山流石灘地區普遍生長的高山花卉資源開發利用、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研究等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。等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。等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。
【技術實現步驟摘要】
一種高山流石灘植物栽培馴化苗床
[0001]本技術屬于植物學
,具體涉及一種高山流石灘植物栽培馴化苗床。
技術介紹
[0002]植物栽培種植往往采用育苗床(地床)、育苗架(臺床)兩種主要種植方式。在使用育苗床(地床)期間,由于苗床底部和土壤界面聯通,苗床基質水分垂直運輸和通氣性通常優于育苗架(臺床)培養。因育苗床(地床)可直接利用裸露土地進行栽培種植,不需要投入過多設施條件,在栽培種植區域應用廣泛。
[0003]現階段育苗床(地床)栽培種植植物,技術手段和方式多集中于開溝起壟的寬度、大小,對于栽種植物選擇性較差,尤其對于具有特殊生長環境的高山流石灘植物,往往很難移栽成活。其主要存在的技術問題有幾點:
[0004]1. 高山流石灘植物生長環境區域通常位于海拔4000m以上的高山山地,原生土壤基質多為經風化后形成的礫石所覆蓋瘠薄壤土,植物根系(或地下的根狀莖)沿礫石縫隙延伸極深,根冠比往往達到2
?
3甚至5以上。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,表面透氣較好,但到達苗床底部以后,植物根系往往較難繼續深入生長。
[0005]2. 高山流石灘植物生長區域多為表面礫石覆蓋的流石灘區域,生長基質透氣性極佳,即使遭逢驟降暴雨,也很難形成積水或內澇,保障了其根系(或根狀莖)的呼吸作用順暢。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,由于缺乏大型機械深耕,苗床底部通常透氣性較差,在大量灌溉或過度降雨發生時,極易積水,導致高山流石灘植物根系呼吸受阻,繼而死亡。
[0006]3. 高山流石灘植物生長區域多為高山巖石縫隙,植株生長的地表面通氣性良好,該區域也作為植物生長的關鍵部位,葉芽、花芽發育均集中于此。此外,以石灰巖為母質發育的流石灘區域,白色的表面具有強烈的反光性,其地面溫度往往較低,有效保護了高山植物稚嫩的營養器官,降低了高溫對其的損傷。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,其濕度較大,加之土壤攜帶病菌較多,而高山流石灘植物與栽培基質的結合面,往往由于濕度過高容易發生病變,導致植株死亡。又因為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表面多為深色壤土性基質,在光照強烈的情況下極易發生溫度積累,導致土溫過高,對高山流石灘植物組織(葉片、根系)產生灼傷,導致其死亡。
[0007]4. 高山流石灘植物適應低溫、大風環境,即使在雨季,也只是有少量水霧凝結在葉片表面,為植物提供水分補給。而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,與周圍環境空氣對流較差,易形成局部環境高溫,抑制植物生長,傳統灌溉往往采用噴管或人工補水方式進行補水,而高山流石灘植物葉片通常被毛,噴灌后會有大量水珠長時間殘留在植物葉片上,會引起植物病蟲害的大量發生,造成種植植物死亡。
技術實現思路
[0008]本技術專利針對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在栽培種植過程中存在的缺點,設計了一種高山流石灘植物栽培馴化苗床,通過調整苗床基質結構,引導植物根系發育生長,同時
有效疏導水分;改善苗床表面結構,降低苗床表面溫度;打通苗床與周圍環境的聯系,合理降低苗床環境溫度;以及合理化使用滴灌措施,減少植物葉片受到的不良影響。
[0009]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,包括苗床基礎結構、栽培基質、排水系統、供水系統,所述苗床基礎結構包括苗床底部,苗床底部上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地上部分砌體和地下部分砌體,所述栽培基質從上至下依次為表面層、營養層、下部透水層以及底部透水層,所述表面層和營養層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內部,所述下部透水層以及底部透水層設置于地下部分砌體內部,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管以及設置于苗床底部的沙溝,所述排水管以一定傾角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內部的底層,且排水管水平位置較低的一端延伸至地上部分砌體外部。
[0010]與現有技術相比,本技術具有以下技術效果:
[0011]本技術的苗床底部原土找平,保障填充基質同土壤界面有效聯通,便于壤內水分垂直運輸;地下部分塊石砌筑可保障基質同土壤間水分水平運輸,提高苗床透水效果;地上部分免燒磚砌筑保障內部基質穩固。底部透水層采用塊石鋪設,最大程度提高苗床透水效果;下部透水層保障苗床上部基質內水分能有效下滲,避免營養層積水影響植物根系發展;營養層主要保障植物根系生長,同時添加陶粒增加透氣性,提高栽培基質通氣效果;表面層能有效保障表水下滲,不在植物生長區淤積,同時反射陽光,降低基質表面溫度,保護高山流石灘植物生長。排水管主要針對營養層基質增加排水效果,防止營養層積水;土工布主要用于包裹排水管,防止基質掉入排水管內形成阻塞;沙溝主要用于苗床底部無法及時下滲的多余水分排出。供水系統有效減少了高山流石灘植物葉片表面受到的損傷,同時有效排水也保障了該系統在冬季冰凍條件下的使用安全。
[0012]本技術結合高山流石灘植物自身生長特性及生理特性,有效解決了傳統普通的育苗床(地床)在栽培種植該類植物方面的缺陷,對于在高山流石灘地區普遍生長的高山花卉資源開發利用、珍稀瀕危植物保育研究等工作有著積極的意義。
附圖說明
[0013]圖1為本技術的苗床結構結構示意圖;
[0014]圖2為本技術的栽培基質結構示意圖;
[0015]圖3為本技術的排水系統截面結構示意圖;
[0016]圖4為本技術的排水系統側面結構示意圖;
[0017]圖5為本技術的供水系統結構示意圖;
[0018]圖中:1
?
苗床底部,2
?
地下部分砌體,3
?
地上部分砌體,4
?
表面層,5
?
營養層,6
?
下部透水層,7
?
底部透水層,8
?
排水管,9
?
土工布,10
?
沙溝,11
?
供水主管,12
?
滴灌帶,13
?
供水閥門,14
?
排水閥門,15
?
分支控制閥門,16
?
末端堵水器。
具體實施方式
[0019]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說明,但不以任何方式對本技術加以限制,基于本技術教導所作的任何變換或替換,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圍。
[0020]如附圖1~5所示本技術包括苗床基礎結構、栽培基質、排水系統、供水系統,所述苗床基礎結構包括苗床底部1,苗床底部1上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地上部分砌體3和地下部
分砌體2,所述栽培基質從上至下依次為表面層4、營養層5、下部透水層6以及底部透水層7,所述表面層4和營養層5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3內部,所述下部透水層6以及底部透水層7設置于地下部分砌體2內部,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管8以及設置于苗床底部1的沙溝10,所述排水管8以一定傾角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3內部的底層,且排水管8水平位置較低的一端延伸至地上部分砌體3外部。
[0021]苗床底部1位于原土地坪下挖30cm后的原土平面;地下部分砌體2為塊石砌筑,截面尺寸20cm
×
30cm的條狀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...
【技術保護點】
【技術特征摘要】
1.一種高山流石灘植物栽培馴化苗床,其特征在于,包括苗床基礎結構、栽培基質、排水系統、供水系統,所述苗床基礎結構包括苗床底部(1),苗床底部(1)上從上至下依次設有地上部分砌體(3)和地下部分砌體(2),所述栽培基質從上至下依次為表面層(4)、營養層(5)、下部透水層(6)以及底部透水層(7),所述表面層(4)和營養層(5)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(3)內部,所述下部透水層(6)以及底部透水層(7)設置于地下部分砌體(2)內部,所述排水系統包括排水管(8)以及設置于苗床底部(1)的沙溝(10),所述排水管(8)以一定傾角設置于地上部分砌體(3)內部的底層,且排水管(8)水平位置較低的一...
【專利技術屬性】
技術研發人員:朱文浩,劉維暐,明升平,李金,楊開業,許琨,
申請(專利權)人: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,
類型:新型
國別省市:
還沒有人留言評論。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。